新高考实施首年取得“三高”成绩,具体情况
新高考实施首年取得“三高”成绩,具体情况如何?新高考实施有哪些优势?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新高考实施首年取得“三高”成绩,希望大家喜欢!
新高考实施首年取得“三高”成绩
为深入探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3月16日,由_主办的“迎接新挑战 共谋新发展——2023年(第四届)新高考改革高峰论坛”在重庆成功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谯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原院长郑方贤,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高考处处长陈伟等出席活动。来自各省市教育招生主管部门领导,国内400余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以及教育界专家学者等600余名嘉宾参加本次大会。
本次论坛,以“迎接新挑战 共谋新发展”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高考改革发展脉络,探析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路径,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高考处处长陈伟做了《高考综合改革的重庆实践》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对重庆高考改革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分享了重庆推进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他介绍,应对新高考,重庆在强化组织领导以及条件保障的同时,还特别注意潜在风险防范,此外,还针对考生强化模拟演练和志愿方面指导,实现了2021年重庆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结果圆满。从录取结果看,取得了录取率高、计划完成度高、录取本科绝对数创历史新高的成绩。
新高考改革给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如何更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选择规划。他表示,对于高中学校,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加强选科引导,密切关注特殊组合考生群体需求。对于高校,要结合自身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进行系统研究,科学合理地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精准编制招生计划。
新高考怎么选科
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门科目中选择3科,用高中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的知识一算,不难得到:新高考选科方案总共有20种,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种不建议大家选择的方案,供大家参考!
1、历史+政治+地理
不推荐理由:专业选择严重受限
传统的三门文科,纯文科组合。这个组合的最大缺点就是专业选择严重受限。6选3之后,许多学校的专业对于学生的选科有一定要求。因为不少高校专业和学院的要求是必须要搭一门理科,所以一门理科都不搭的纯文科组合在专业上就受到很大限制。
2、物理+化学+生物
不推荐理由:竞争太激烈
高考改革第一年,众多细则还未落地,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选择纯理看起来都是个比较保险的方案。但这原本就不是高考改革的目的,在等级赋分制的改革下,竞争压力会更大。
3、地理+生物+政治
不推荐理由:大学难以衔接
这个组合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和大学课程很难衔接上,除了一些生物相关类专业外,大学许多理工科专业都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文科类专业都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所谓“文史哲不分家”。
新高考选科需要注意什么
1、新高考选科是学生学习、乃至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一步,选科跟高考志愿填报,高校招生息息相关。选好了,学习上、升学上就会顺利很多。
2、新高考下,选考科目的成绩不是按卷面分数算,而是这科成绩在省内的排名,如果你的排名在全省前1%,哪怕实际分数不是满分,你也是满分。这就是按等级赋分。因此,在选科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慎重选择。
3、新高考选科要有依据,不盲目,不跟风。依据就是我们在高一、高二时的摸底考试成绩和学业生涯规划。摸底成绩是我们选科的硬件,关系到高考成功与否,而学业生涯规划,则关系到选科和目标大学专业之间能否搭起一座桥梁。
以往,学生们只要埋头扎进书本里,高考取个好成绩,再去考虑志愿填报就可以,高考改革后,如果我们不提早规划,很可能即使取得好成绩,也上不了心仪的大学专业。
4、选科要谨慎,避免中途改变。新高考下,选科后,上课方式会有所改变,将实行走班制,如果中途改变,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而且也会使本就不固定的同学关系又生变化,再者,就是比起最初就选择某一科的同学,你中途加入,还要赶进度。可见,中途改课,成本还是很高的。
新高考改革的深远影响
新高考改革具有颠覆性!从小学到高中将产生什么影响。它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对初中、小学等下游学段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下面以四川新高考为例具体说明:
影响:新高考对小学阶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语文。_年秋季开始,四川所有中小学启用新版部编版语文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在普及“电子阅卷”,中高考都是如此,电子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更加严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写字不规范,下笔力道也没练好,那他的答题卡通过扫描仪扫进电脑时,几乎就是一团模糊。阅卷老师连看都看不清,咋给你分?
影响:《意见》明确,考试科目将实现“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
影响:在以前,很多家长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是为了增加小升初、中高考筹码,中高考改革后,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等加分项目被全面取消,但这并不意味着培养兴趣爱好就没有用了。与之相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更加迫切和紧要。
在未来,大学录取将更注重专业导向,孩子学什么专业将直接与其兴趣爱好挂钩,能学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就充满乐趣也更容易成功、成才。
新高考改革影响最直接的,当属_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无论是教学方法、学习内容,还是考核方式,这一届学生都将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影响:新高考改革后,将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从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政治6门科目中任意选择3门科目作为选考科目,也即“3+3”。
影响:今后高考区分度主要在语文。未来,语文高考阅读题量将会增加,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更高,“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且阅读文章将更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
整体来看,阅读量增加,文本选取范围扩大、难度提升,古诗文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明显增加是新高考语文考察的三个重要变化。
影响:表面上看,选考给了学生更多选择,实际上,这意味着,学生从高一起,就要对自己的兴趣、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和生涯规划有更为清晰的目标。高中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也就成了高中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由此,也倒逼学校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影响:与新高考改革相匹配,很多高中甚至初中开始推行选课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
影响:四川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
高考改革前后具体对比
1、考试科目变化
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选3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而言,只顾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时也会造成为了高考分数,导致个别科目无人愿意选择的局面,比如综合评估较难的学科——物理!
2、学业水平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首先,高校会逐渐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有助于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不是单纯当做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排在高考之后,也有助于减轻高三考生的压力,尤其偏科生。
最后,三科选三门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3、外语考试
改革前:只有一次统考,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考试进行两次,取成绩最高者计入总分,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大手笔,两次考试既可以给学生更多时间准备和复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但也会形成不良竞争,即无论第一次考试好坏,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因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影响: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好处多多,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改变教师评价观念,推动教学改革;变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优化学校整体工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