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蒙古高考多少分可以考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省排名在多少位次?以下为高考志愿AI填报系统提供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年在内蒙古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供2024年考生志愿填报参考!
一、2024年内蒙古考生多少分能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依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年在内蒙古的招生录取数据分析:
1、2024年内蒙古考生(理科)高考分数预估要得425-460分左右才能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批,或者位次排在31351-22277名左右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批录取的概率才算是比较大;专科批最低分预估要得298分左右才可以上,或者位次排在70597名左右才能被录取。
2、2024年内蒙古考生(文科)高考分数预估要得468-478分左右才能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批,或者位次排在6832-5780名左右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批录取的概率才算是比较大;专科批最低分预估要得347分左右才可以上,或者位次排在22844名左右才能被录取。
附1:【理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内蒙古历年录取分数线(2021-2023)
年份 | 院校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理科) | 本科二批 | 425 / 31351 | 333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理科) | 专科批 | 298 / 70597 | 255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家专项计划) | 内蒙古(理科) | 本科提前批B段 | 460 / 22277 | -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理科) | 本科二批 | 374 / 45174 | 323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理科) | 专科批 | 241 / 72169 | 160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理科) | 本科二批 | 388 / 37433 | 301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理科) | 专科批 | 225 / 69079 | 160 |
附2:【文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内蒙古历年录取分数线(2021-2023)
年份 | 院校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文科) | 本科二批 | 468 / 6832 | 379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文科) | 专科批 | 347 / 22844 | 230 |
202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家专项计划) | 内蒙古(文科) | 本科提前批B段 | 478 / 5780 | -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文科) | 本科二批 | 448 / 9033 | 366 |
202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文科) | 专科批 | 272 / 26640 | 160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文科) | 本科二批 | 482 / 8229 | 392 |
2021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内蒙古(文科) | 专科批 | 364 / 22939 | 160 |
注:每年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都会根据考生的成绩和招生计划有所变化,以上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2024年内蒙古高考实际要多少分才能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待录取结束后,以官方权威发布的信息为准。
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学校素来重视与国(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往和联系,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越南、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阿根廷,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师生交流互访活动。近年来,学校在公派访问学者、师资海外培训、人才联合培养、国际工会干部培养、举办国际学术性系列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学生招收和培养、海外引智等专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